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案件快报 -> 案件快报

判后解心结 司法显温情 ——一场交通事故纠纷的“破冰”之旅

  发布时间:2025-08-14 17:30:01


    当法槌落下,纸面上的胜负已定;当判决生效,程序正义已然实现。但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民法院张茅人民法庭庭长薛喜梅承办的一起交通事故案件中,她敏锐地发现:司法程序虽可画上句号,当事人的心结却仍在延续。
    法槌虽落,心结未解
    2024年8月,一起因交通事故引发的赔偿纠纷诉至陕州区人民法院。原告何某驾驶电动车与被告李某驾驶小轿车发生碰撞,导致何某受伤,经专业鉴定,事故造成何某颅脑损伤术后遗留单肢瘫肌力(构成八级伤残)、双侧多发肋骨骨折(十级伤残)并伴有精神伤残(七级伤残),其索赔金额达27万元。
    庭审现场,气氛沉重凝滞。原告席上,何某紧攥着厚厚的病历资料和鉴定报告,眼神中交织着伤痛与怨愤;被告席上,李某则始终低垂着头,面对询问时语焉不详,甚至对原告伤情鉴定结论也提出了质疑,原本脆弱的信任彻底崩塌。法院虽依法作出公正判决,支持了何某绝大部分诉求,但案件背后的人心激荡远未平息——拿到判决书的原告何某并未感到释然,一句“心里堵得慌”道尽委屈与无奈;而被告李某因目前经济条件窘迫,也向法院提交了上诉状。双方当事人的表现被薛喜梅法官深深地看在眼里:案件虽判,纠纷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当事人的“心结”远未真正解开。
    主动破冰 从对立到对话
    “判的公正是基础,事了人和才是目标。”面对僵局,薛喜梅法官没有止步于程序终结,决心主动破冰。
    “李师傅,案件判了,但我觉得你们双方可能还有些话没说透。您愿意再来一趟法院吗?不是开庭,就是想聊聊,您也说说自己的难处。”电话这头,薛喜梅的声音平和而诚恳。短暂的沉默后,李某低声回应:“哎……薛法官,其实我早想说了,就是没勇气开口,我……愿意来。”
    紧接着,薛喜梅拨通了何某的电话:“何大哥,我理解您身体的痛苦和现实的困难,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早一天拿到赔偿款,对您的治疗和家庭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您看,愿不愿和李师傅再当面沟通一次?”何某沉默片刻,叹了口气:“薛法官,我知道现在大家都不容易……行,我听您的,再谈谈试试。”
    再次相见,法庭里没有了庭审时的严肃,只有几个人的坦诚交流。李某倾诉着自己的困境:失业的焦虑、照料患病老人的压力、筹借赔偿款的日夜煎熬……情动之处,他几度哽咽。何某静静听着,当听到李某家人为筹钱彻夜难眠时,他原本紧绷的脸颊微微抽动,眼眶泛红。

    薛喜梅适时展示了何某艰难复健的照片和治疗记录,冰冷的纸张瞬间具象为触目惊心的痛苦历程。李某一页页翻看,双手微微颤抖,最终,他起身,对着何某深深鞠了一躬。

    薛喜梅抓住契机,耐心梳理案件事实与法律依据,逐一解答其关于赔偿金额、履行方式的疑虑。李某重重地点了点头:“薛法官,您说的在理,我不上诉了,一定按判决履行!”薛喜梅随即提出一个兼顾双方现实情况的分期履行方案,既照顾到李某筹措赔偿款的实际困难,又保障了何某复健治疗的实际需要。最终,双方达成分期履行赔偿协议,李某当即履行了一半赔偿义务,何某也表示放弃申请强制执行。一场眼看要旷日持久的上诉、执行拉锯战,在司法的温情调处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判后回望  司法不止于裁判
    陕州区法院始终秉持“如我在诉”理念,将调解艺术融入诉讼全程,立案时做好“情绪把脉”,庭审中捕捉“未尽之言”,裁判后开展“回访疏导”,将判后实质性化解矛盾作为司法为民的重要延伸。在这里,判决不是终点,而是修复社会关系的起点;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充满温情的解纷智慧。在完成法定职责后主动向前一步,让司法在定分止争之外,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更高价值。

责任编辑:zzb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