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抱……”当这句含混不清的呼唤从孩子口中传出,伸开的小手直直扑向久违的母亲时,陕州区法院的法庭里,空气仿佛凝固了。谁也没想到,这场剑拔弩张的离婚纠纷,会在积木玩具的“见证”下,迎来意想不到的转折。
一对走到婚姻边缘的夫妻,男方带着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与父母同住,女方则在孩子10个月大时离家,两年多的隔阂让两人在孩子治疗、家庭责任上积满了怨怼,最终闹上法庭要离婚。
案件审理之初,承办法官便察觉到这起离婚纠纷背后不简单。作为夫妻情感纽带的孩子,或许才是矛盾的关键所在。为全面了解案件实情,承办法官并未局限于庭审,而是主动延伸司法职能,多次前往男方家中实地走访。在男方家中,法官仔细观察孩子的生活环境,与照看孩子的爷爷奶奶深入交流,了解孩子的日常饮食起居、病情发展等细节。同时,积极与村委干部、左邻右舍沟通,从多方面了解夫妻二人的婚姻状况、家庭关系。
一番深入调查后,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孩子因语言发育迟缓,需要长期专业的康复干预。而女方自孩子10个月大离开家后,对孩子病情缺乏直观认知,导致双方在孩子治疗和家庭责任方面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承办法官通过扎实的前期调查,精准把握了双方矛盾的症结所在,为后续调解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事实基础。
庭审时,矛盾突然激化。男方以孩子治疗需要稳定家庭环境为由,突然反悔离婚决定;女方却因长时间未与孩子共同生活,质疑孩子病情的真实性。面对这一僵持不下的局面,承办法官没有强行推进庭审程序,而是巧妙地转换思路,将焦点引导至孩子权益上。
承办法官请孩子爷爷带孩子来到法庭,让女方有机会与孩子面对面接触。在互动中,女方真切感受到孩子语言表达的困难,以及孩子对母爱那炽热的渴望,内心受到极大触动。随后,承办法官更是别出心裁,以玩具为媒介,组织了一场温馨的亲子互动游戏。游戏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逐渐被唤醒,原本剑拔弩张的氛围渐渐缓和。这场特殊的法庭互动,不仅让女方直观了解孩子状况,更唤醒了夫妻双方作为父母的责任感,为调解打开了新局面。
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始终秉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从情、理、法多维度耐心劝解。在法律层面,法官明确告知双方,离婚自由虽是当事人的权利,但无论婚姻存续与否,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是法定且不可推卸的,尤其是对身体、精神、语言等存在障碍的特殊儿童,父母更应给予加倍的关爱与照顾。在情理方面,法官用生动的案例和真挚的话语,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回忆往昔美好及孩子带给家庭的欢乐与希望。通过对比离婚与家庭完整时孩子不同的成长境遇,让夫妻二人明白,孩子的健康成长远比夫妻间的“输赢”重要得多。
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承诺共同陪伴孩子进行康复治疗,努力维系家庭的完整,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稳定的成长环境。这场调解,是陕州区法院深化家事审判改革的精彩缩影。法官通过“实地走访+情感疏导+多方联动”模式,将矛盾纠纷化解从法庭内延伸到法庭外,从严肃的庭审现场转换到温馨的亲情空间,从单纯解决争议升级为全面修复关系,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家事审判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事案件无小案,一枝一叶总关情。陕州区法院将始终践行“如我在诉”司法理念,把“柔性司法”融入家事审判全过程,以更有温度的裁判守护家庭和谐,以更有力度的司法担当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更多的司法智慧和力量。